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名人数据库推荐-浙江剑锋加固工程有限公司创始人项剑锋

作者/整理:admin 2020-04-16




 
项剑锋的自传

一、我的创新历程
    我是一个创新型人物,我的座佑铭是:“只求合理,不求合法;破旧立新,敢为天下先’’。我把它做成铜字贴在公司办公楼的外墙面上。现在是改革创新的年代,我们要改革的东西就是那些合法但不合理的东西。要是没有这个创新的思想,还怎么搞改革!
    我自从1968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宁海县工作就开始创新。那时钢筋丶水泥和木材很紧张,为了节省三材我创造了冷拔絲预应力双L形大梁和双匚形空腹组合大梁,及冷拔絲预应力带肋板叠合板和带翼多孔板叠合板,在宁海县的工程中大面积推广。那时我晚上画图白天下工地指导施工。我在浙大老师支持下对冷拔絲预应力双L形大梁进行了结构性能试验,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浙江省重复使用图。这项成果在1978年召开的浙江省科学大会上荣获科技进步三等奖,那一年我也被评为宁海县先进科技工作者,也因为这项成果我退休以后仍保留了原工资。我编制的重复使用图1983年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标准设计三等奖。
    1978年考取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功读硕士学位时,我对我国现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受弯构件截面应变和刚度计算方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更符合截面实际受力情况的计算法。我写的 “部分预应力梁不考虑受拉混凝土作用时截面应变的计算”  论文被刋登在我国权威的《建筑结构学报》1983年第4期上。虽然这种计算方法至今未被我国设计规范采纳,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会被采纳。由于有了三年研究生打下的坚实理论基础,后来又发现我国现行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中计算受弯截面承载能力的计算公式存在重大的原则性错误,把预应力受弯截面与非预应受弯截面的计算公式混同起来。我已经针对这个问题写了关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受弯构件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探讨的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今年又写了一篇部分预应力受弯构件的弯矩平衡计算法,准备发表在《建筑结构学报》上。
    1981年分配到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工作时,我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编制适合农村使用的农房构配件图集。我深入农村调研,设计了多种适合农村使用的新型构配件,並进行试点工程,然后再编制图集,取得了可喜成织。我因此于1984年被评为中国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部先进科技工作者。
    我的第二个研究课题是V级钢配筋的预应力双匚形空腹组合梁框架结构的试验研究,及冷拔絲预应力带翼园孔板叠合板和带肋板叠合板的试验研究。我在过去创造的冷拔絲预应力双匚形空腹组合梁,及带翼园孔板叠合板和带肋板叠合板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並对足尺框架结构和叠合板构件进行了力学性能试验,並进行了试点工程。这项研究课题被评为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我后来先后担任了浙江省建研院结构研究室主任,结构加固技术研究室主任,特种技术工程公司总工程师,建研院负责结构与地基方面技术工作的总工程师。在这期间承担了许多结构加固和改造方面的咨询、设计和施工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988年宁海县有一幢五层楼房,底层为框架结构商场,上部四层为砖混结构住宅。由于设计计算错误底层框架横梁承载能力和刚度都严重不足,大梁严重下挠,上部住宅墙体出现严重的八字形裂缝。设计院想不出好的办法,当地建设局找到我,要我帮助解决。我查了一下我国的加固设计规范,觉得用下撑式预应力拉杆法解决这个问题比较理想。因为预应力会产生向上的力,可以把梁抬回去。但是规范里是五十年代从苏联传进来的方法,用普通的低強钢筋作为预应力拉杆,強度很低,预应力损失占的比例很大,端部锚固很困难,预应力施加时转折点处摩擦力很大,无法采用纵向千斤顶张拉,只能采用手工横向张拉,更要命的是像宁海这个工程需要拉杆的面积很大无法佈置。这时我想到了我读研究生时试验构件用过的无粘结高強钢绞线。它的強度很高,有可靠的专用锚具,用作预应力拉杆很适宜。不过那时市场上还买不到无粘结钢绞线,于是我就用光面高強钢绞线取代普通钢筋作拉杆,仍采用手工横向张拉施加预应力。先在试验室里做力学性能试验,並加工了一套张拉工具,然后对这个工程进行了加固设计。加固效果相当好,施加了一半预应力时梁下支撑的木头就松动了,全部预应力施加以后上部四层住宅整体抬升了8毫米。加固以后,上部墙体的裂缝再也没有出来过。后来又用这种高強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加固了不少工程。在1994年于上海举办的‘94江浙沪城乡建设新产品新技术展示会’上这种加固方法荣获金奖。
    当无粘结钢绞线面市以后我又用无粘结钢绞线作为预应力拉杆,采用张拉千斤顶纵向张拉施加预应力。从1995年以后我又把这种预应力技术用于拔除承重柱,拆除承重墙,减小梁的截面高度,楼面开大孔断梁等高难度的改造加固工程中。有体外的,也有体内的,而且还用于楼板加固。这套高效预应力加固改造技术2006年通过浙江省建设厅组识的专家鉴定委员会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大梁’的技术已经编入我国《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中。
    1995年宁波市钱家边小区有二幢采用水泥搅拌桩的八层点式住宅楼产生严重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屋顶向外倾斜了40多公分。我先用锚杆静压桩对地基进行加固,然后用自创的“轮番顶升法”,仅用20多个人操控200多只千斤顶把楼房顶平。按传统做法必须有200多个人才行。
    1995年我还申报了‘锚杆静压桩在新建多层房屋基础中应用’的研究课题。这种桩在浅层有硬土夾层的地基土中特别适用,可以采用短桩。不仅不占工期,质量可靠,而且造价降低很多。浙江省慈溪市的许多地方就具有这种土质。采用砼灌注桩和预应力管桩由于单桩承载力大,压桩力又不能读取,要支承到二十多米深的硬土持力层上。而锚杆静压桩由于单桩承载力小,压桩力可以从油压表上读取,可以支承在浅层的硬土夹层上,桩长只有七米左右。这比采用整板基础的浅基还要便宜,而且它质量可靠,不会沉降,很受业主欢迎。这种桩在深厚软土地基中也用了很多。因为这种桩不占工期,对附近采用浅基的房屋不会影响,压桩设备轻巧,场地狭小也可以施工。为了推广这种桩,我停薪留职过几年。至今,这种桩已经在数百幢新建多层房屋中得到应用。我也摸索出一套先进的设计方法。
    2002年,绍兴市南都花园有一座采用水泥搅拌桩的六层住宅楼产生严重的沉降和不均勻沉降,业主委托我负责纠偏设计和施工。我采用将沉降较小一侧的部分水泥搅拌桩截去以增加附近其他桩的承受力而在短时间内产生沉降的‘截桩纠偏法’,成功地纠正了这幢楼。后来又成功地纠偏了浙江平湖世纪花苑二座采用水泥搅拌桩的七层住宅楼,而且对施工方法作了进一步改进。
我在结构加固改造领域共创造了以下二十项新技术:
1,体外预应力用于加固砼強度严重不足的大梁,火灾受损的大梁和严重开裂的大梁。
2,体外预应力用于加固承载能力相差很大的梁和板。
3,体外预应力用于减小梁的截面高度。
4,体外预应力用于拔除承重柱。
5,体外预应力用于拆除承重墙。
6,体外预应力用于加固抗浮能力不足的水池池壁。
7,体内预应力用于拔除荷载和跨度均很大的承重柱。
8,体内预应力用于拆除荷载和跨度均很大的承重墙。
9,体内预应力用于楼面开大孔断梁改造工程。
10,体内预应力用于加固严重开裂的桥面板。
11,将砖混结构房屋改造为框架结构房屋的技术。
12,轮番顶升法纠倾楼房。
13,截桩纠倾法纠倾采用桩基的楼房。
14,堆载纠倾法用于纠倾采用浅基的新建多层房屋。
15,将砖砌体承重墙变为填充墙的砖砌体加固技术。
16,在板底增设钢筋砼梁或无粘结钢绞线预应力梁加固板的方法。
17,增设叠合层加固承载能力相差很大的板。
18,“表层砼置换法”加固钢筋砼柱。
19,用轮番顶升法整体顶升桥面板技术。
20,锚杆静压桩在扩建和新建工程中的应用。
    由于我创新业绩突出,我被授予’世界名人‘,‘世界优秀专家人材’,`中国骄傲-第十届中国时代十大创新企业家’,“时代功勋一第七届感动中国十大道德模范”,“2014科技与生活年度人物”“推动建筑行业发展十大杰出贡献人物”等光荣称号。被“今日科苑”杂志2013年第22期和“科技与生活”杂志2015年第4期作为封面人物;被“今日中国”杂志2014 年 5月期作为封二人物。《科学中国人》,《科技中国》,《中国科技财富》,《科技文摘报》,《中华儿女》等数十家刊物和辞书中介绍了我的创新业绩。
 
二、我的创业之路      
    我的创业开始于1988年。在加固宁海县那幢五层楼房,创造了“高強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钢筋砼大梁"的方法后,我对建筑物的加固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使设计工作能与施工工作紧密结合,我组织了一只施工队伍。加固设计方案由我的工作单位浙江省建研院出面,施工工作找了一家土建施工单位出面。在工程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加固工程必须采取设计与施工一条龙的做法。因为加固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它与新建的工程不一样,不能随心所欲,它必须考虑既有工程的实际情况。而许多既有房屋往往已经缺失设计图纸,对原有结构情况很难全部搞清楚。所以加固设计图纸在施工过程中往往要作多次修改才能完善。
    1995年我为了更好地在浙江慈溪市推广在新建多层房屋中应用锚杆静压桩的新技术,我开始停薪留职。成立了以我第二任妻子为法人代表的宁波剑锋特种技术工程有限公司。以这种形式承接了不少加固工程。大部分加固改造自主创新技术是在这时期完成的。      
    我2005年在建研院退休以后成立了杭州剑锋加固工程有限公司。由于加固工程大多数在宁波地区的宁海县和慈溪市,第二年又将公司地址迁到宁海县,将公司名称改为宁波剑锋震宇加固工程有限公司。2007年又将公司迁回杭州,注册资金由150万增加到500万,名称改为现今的浙江剑锋加固工程有限公司。虽然现在公司的规模还不大,但是在技术上全国还是排在第一位的。为了使自己拥有的二十来项自主创新技术能在全国仍至全世界推广,委托一家代理公司利用我们的创新技术转化成6000万无形资产在香港注册了剑锋加固改造工程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今年我们准备改变发展模式,由施工为主改为以设计和技术管理为主,在各地成立分公司,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 
  
三、发表过的论文
加筋混凝土梁的超筋界限值和少筋界限值
部分预应力梁不考虑受拉砼作用时截面应变计算
3,冷拔低碳钢絲预应力空腹组合梁框架结构体系
4,钢筋砼大梁高強钢绞线预应力加固法
5,部分预应力梁开裂以后的截面平均应变和刚度的直接计算法一双折线法 6,火烧受损构件和砼強度严重不足构件的加固实例
7,八层砖混住宅楼顶升纠倾工程实例
8,锚杆静压短桩在新建工程中的应用
9,高效预应力技术在加固和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10,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改造技术的工程应用
11,关于《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一2013)若干问题的探讨
12,关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一2010)受弯构件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的探讨
 
四、获得的荣誉
1,自高中至大学学习期间,每个学期均被评为三好学生或优秀团员
2,大学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被评为五好工作队员
3,大学参加当兵训练时被评为五好民兵
4,1978年在宁海工作时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
5,在1978年召开的浙江省科学大会上我的冷拔絲预应力双L形梁的科研成果被评为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6,我负责编制的冷拔絲预应力双L形梁的重复使用图1984年获华东地区优秀标准设计三等奖
7,我负责的"预应力带翼园孔板叠合板“,"预应力带肋板叠合板“和"v级钢配筋的双匸形空腹组合框架梁"等研究课题获1987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8,1986年4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中国建筑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光荣称号
9,1994年我创造的《高强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在上海举办的‘94江、浙、沪城乡建设新产品新技术展示会’上荣获金奖
10,1999年我的个人传略被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和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收录刊登在《世界名人录》大型国际交流系列史册中,颁发了《世界名人》证书
11,我的业绩先后入选《中国专家大字典》,《中国当代优秀人才》,《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录》,《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科学中国人》,《科技中国》,《中国科技财富》,《科技文摘报》,《科技与生活》,《今日科苑》,《今曰中国》,《中华儿女》,《追梦中国》等八十余部辞书中。
12,被《今日科苑》杂志2013年第22期作为封面人物。
13,被《科技与生活》杂志2015年第4期作为封面人物和2014年度人物。
14,被《今曰中国》杂志作为封二人物
15,1994年4月被中国经济报刊协会和影响力人物杂志社等六家单位授予‘中国骄傲.第10届中国时代十大创新企业家’的称号
16,1994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被中国发展研究院和感动中国人物杂志社等六家单位授予‘时代功勋——第七届感动中国十大道德模范’的称号
17,2016年1月在中国经济新模式创新与发展峰会暨2015‘中国行业领先品牌’电视盛典上授予‘2015中国经济发展杰出人物’
18,2019年12月,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业模式研究所、中国流通行业管理政研会信用管理专委会和《中国商会》杂志社评为推动建筑行业发展十大杰出贡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