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芜湖县非遗烙画传人——吴世喜

作者/整理:admin 2020-06-13

  烙画又称火笔画,中国传统艺术珍品,是以经过加热的金属在竹、木、纸等媒材上以不同温度产生的焦痕作画。古代称烙画为“火针剌绣”、“烫画”、“烙花”或“火笔画”等,是一种珍稀的民间艺术。烙画相传起源于秦朝,传说那时南阳城里有一姓李名文的烙花工匠,是远近闻名的烙花高手,无论是尺子、筷子,还是手杖、扇坠,经他一烙烫,各式各样的人物、花鸟、山水、走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精美绝伦,巧夺天工,人称烙花王。他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在城内开了个门面,方圆百里人皆知之,知名度颇高。传说当年“王莽撵刘秀”(南阳民间传说),李文曾救过刘秀并送一只烙花葫芦给他作盘缠,刘秀不盛感激,此后历经千辛万苦,也不曾将那只烙花葫芦卖掉。公元25年刘秀称帝后,仍不忘烙花王的救命之恩,查访到他后即宣进京,赐银千两,加封“烙画王”,并把南阳烙画列为贡品,供宫廷御用。从此,南阳烙画文化便蓬勃发展,名扬四海,此乃传说但并无可考证据和史料。烙画据现有史料记载,源于西汉、盛于东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清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才被河南南阳的一名叫“赵星三”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据志书记载,擅长绘画的南阳人赵星三在一次吸食鸦片时,烟瘾过后,顿生画兴,以烧红的烟扦代笔在烟杆上信手烙烫作画,得一小品,喜出望外,继而又在其它木玩上施艺,均获成功,随潜心研究,久而久之,就逐磨出一整套烙画工艺。他的烙画作品也逐渐成为达官贵族之间礼尚往来馈赠之佳品,以至作为南阳的贡品进入清宫,一些烙画上品颇受皇亲国戚的青睐。以后赵星三又收了四个徒弟,大徒弟李番之能写会画,精通各种花色,技艺娴熟,专攻人物;二徒弟邱义亭擅长博古;三徒弟杨殿奎专攻花鸟;四徒弟张西凡则独领山水之风骚,后经辗传,逐渐形成以河南、河北等地为代表的几大派系。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烙画已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手工艺品行业,烙画品也成为南阳颇有名气的民间艺术品而享誉国内。当时,南阳城内已有专卖烙画的店铺六、七家,其中方玉堂的“福聚恒”筷子铺最为有名,赵星三的四个徒弟成了“福聚恒”的顶梁柱。“福聚恒”生意兴隆,日进斗金,产品远近闻名,远销北京、西安、天津、开封等地。到四十年代初,单“福聚恒”一家,店员艺人已发展到三十多人,初具规模。

 

 
        原始的烙画是用磨尖的金属棒在火焰中烧红后在竹木上烫烙字画,由于金属棒离开火焰后维持高温的时间较短,所以用这样的方法烙画很不方便,所烙字画也很粗糙;后来有人采用炭基裹住的金属棒来烙画。即首先将金属棒的一头磨成锥形成为金属笔的笔头,然后将木炭粉做成中间有圆孔的圆筒型炭基,套装在金属圆棒笔头的近旁,在此基础上将炭基烧红,这时金属笔也会烧红,成为持续高温可较长时间烫烙的烙笔,然而这样的烙笔太笨重,操作并不方便。
 

 
  烙画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不施任何颜料以烙为主套彩为辅的表现手法,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画烘烫作画,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术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凡是金属烙笔在高温下能使某种材料留下焦色印记的,那么这种材料就可以成为烙画的媒材。
 

 
        烙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我国民间珍贵的稀有画种,堪称“中华一绝”。烙画艺术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对象,在全国搞烙画艺术的民间艺人越来越少了。而在南阳宛县这个小小的县城却流传着一位远近闻名的烙画艺术家的故事,他的主人公就是吴氏。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县人(今河南省南阳市),吴氏四十世,世祖称汉公,曾任新朝宛县亭长,后在渔阳郡贩马为业。更始元年(23年)被任命为安乐令,刘秀称帝后吴汉任大司马,广平候。在贩马时结识烙画王李文成好友,后学习烙花,传儿子吴成袭封广平侯,吴成传儿子吴盱封筑阳侯,改封平春侯。吴盱传儿子吴胜,袭封平春侯。吴盱发明了“炭基烙花”,并立下传男不传女的规定。后传到五十三世祖吴猛,晋代道士,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字世云,史载其任吴为西安令,性至孝,姿蚊饱血,道教师祖。宋政和二年(1112年)徽崇封为真人。
 

 
        传至六十世祖吴义方,博学,唐贞观十四年赴歙州讲学,喜欢新安山水与父良公由豫章(南昌)迁歙州休宁石舌山。“烙花”传次子少微,字促材,号迁谷嗣圣元年(公元684年)进士,授晋阳尉,官至左台监察御史,以文见长,与富嘉谟,魏谷倚并称“北京三杰”,当时天下文人撰写文章皆以徐、庾为宗,文风浮里不竟,唯独吴少微、富嘉谟的文章以经典文本,雅厚雄迈,文风为之一变,受到当时人的推崇,被称为“吴富体”。少微传至次子吴巩,字定国,又字叔固,开元间进士,官居中书舍人。
 

 
    传至八十九世祖㫤公,由徽郡歙县迁居宁郡宣城县北乡,永平圩毕家村,迁宣世祖改一世祖,传璄公(二世),传国权(三世),传兆裕(四世),传士阀(五世),传元伦(六世),传懋怡(七世),传允林(八世),传光襦(九世),传守逑(十世),传德运(十一世),传立迈(十二世),传本孝(十三世),传继栢(十四世),传世喜(十五世)(吴氏共第一百零四代)。吴世喜生于1963年,芜湖市芜湖县红杨镇人,从小喜欢美术绘画,在经商之余从事国画、烙画技术,通过四十多年的潜心专研,终于把烙画这门古老而神奇的艺术走向大众化,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瑰宝。采用现代宣纸上烙画,千年不变,易于保存。这种特质宣纸能烙大型烫画,各种山水、人物、花鸟,解决了木板烫画,收藏困难,运输不便等难题,把烙画艺术推向大众艺术,同时将油画色彩搭配到烙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申报芜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烙画申报非遗资料短缺,在1999年芜湖县青弋江地段曾洪水泛滥,芜湖县红杨乡圩区防洪大堤决口,吴氏所有烙画资料一夜之间都被洪水冲走,可惜了当时烙画的数据本以及所有模板工具和相关的资料都没能保住,直到后来非遗传人吴世喜凭借着对烙画工艺的痴迷和记忆,以及拜访很多前辈才一点一点的收回烙画工艺的部分相关资料。
        无论是中国画还是烙画艺术,它都需要艺术家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对美的感受和认知的能力,当然,这里所说的“美”是从绘画层面来说的。比如北宋中期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郭熙,在他的《林泉高致集》中写到四时山水景物的变化“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至今仍然被人们所传诵。我们再看当代的烙画作品,也不乏含有强烈感受美的艺术作品,只是烙画作品大部分不留艺术家的名字,只有作品的名字,如《富贵吉祥》、《国色天香》、《竹报平安》等,一些作品是临摹品或者根据文学故事创作的,如《清明上河图》、《三国演义》等。烙画的题材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名字通俗易懂。所有从事绘画的人都要对美的规律进行研究学习,对表达美的技巧进行严格持续的训练。烙画艺人赵星三原本就擅长绘画,而他收的四个徒弟也都能写会画,并且各有专攻。吴世喜学古论今,经过认真揣摩、临摹,所著《水浒人物一百单八将》等都极尽生动形象。所以,烙画艺术与中国画艺术是一脉相承的。
 

 
 

 
 

 
 

 
 

 
 

 
 
 
 

 
  烙画艺术是一种民间艺术,它根植于民间,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的烙绘者是能书会画有知识的农民,所以烙画本身既受到农民的喜爱,又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青睐。解放初期南阳烙画是以烙花筷子为主发展起来的,筷子是东方人吃饭必备的工具。木烙花筷子选用冬青药木,质地优良,工艺精湛,性寒凉、色洁白,用香油浸泡后,呈象牙黄色、气味清香,有助于养生。在方头筷面上,工匠们用手工烙绘出的画面,典雅精美,可供欣赏,所以又成为收藏者的所爱。当代烙画发展到丝绢、宣纸上,形成类似于国画的艺术品。题材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因为火笔这一工具的介入,使画面增添了古朴典雅的气度。从烙画起源的传说可知,它曾是宫廷的御用品。时至今日,烙画已成为一种风格高雅的艺术欣赏品和国际友人的馈赠礼品,备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
 烙画又名烫画,就是利用烙铁的热度,巧妙的表现手法和熟练的绘画技巧将木版烙煳而呈现出的一种深浅不同的褐色图案,具有质朴.美观的艺术特色,很受广大群众喜欢,烙画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建立了许多符合自身审美要求的构图法则,在构图上有“五字法”的形象性的概括描述“之”字是左推右让、“甲”字是上重下轻、“由”字是上轻下重、“则”字是左实右虚、“须”字是左虚右实。种种法则,使人们在研究、学习烙画构图时有了较为明晰的思考方向。它取材广泛,绿色环保,画面丰富,永不褪色,其表现力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古朴典雅,清新秀丽,独具特色,极具装饰和收藏价值。
  烙画是很讲究布势,即所谓“远观其势,近观其质”。有的画虽然技术上很精到,但看上去却杂乱无章,这正是对“势”的把握不够所致。画中的局部形象越多,势的把握也就越复杂,越难以控制,同时也就显得更加重要。势的存在形式可分为横势、竖势、曲势、斜势、团势、放射势。吴世喜所著《龙腾盛世》、《浩气凌空》等将其表现的淋漓尽致。
 
 

 
 
   形象素材过多会使画面繁杂哕唆,画蛇添足,削弱主题;过少则又不足以说明主题。取舍是相对的,取多少、舍多少,取什么、舍什么,要根据绘画风格和画家的个性追求具体分析,没有硬性的规定。
  一幅画的构图,所画各种物象及线条的安排应该有疏有密。从而产生有节奏、有弹性的艺术效果。“密不透风,疏可跑马”,人物衣纹线条疏松,谓之“疏”;而背景则以较密集的枝叶加以衬托处理,谓之“密”。 “疏”得不当,会使画面凌乱、松弛、没有精神;“密”得不当,会使画面板结、沉闷、滞重无光。要么以点为密,以面为疏;要么以面为密,以点为疏。“疏”有赖于“密”的安排,“密”有赖于“疏”的衬托,应该强调两者的差距,形成疏密的强烈对比,这样画面才会有生气。《马到成功》尽显吴世喜烙画其功力深厚。
 

 
 

 
   虚则画面会感觉太空,稀软无力,轻飘而无所归依,必须以实补之定神;太实则又会造成画面凝重阻塞,难有喘息之地,就要以虚来调节缓冲。应以淡者为虚,浓者为实。疏者为虚,密者为实。动者为虚,静者为实。轻者为虚,重者为实。次者为虚,主者为实。白者为虚,黑者为实。潘天寿说:“吾国绘画,向以黑白二色为主色,有画处,黑也,无画处,白也。白即虚也,黑即实也。虚实之关联,即以空白显实有也。”远者为虚,近者为实。少者为虚,多者为实。
  空白在这里并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同形体、线条、色彩—样,构成画面特殊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所谓“笔不到而意到,意不到而神到”。作者有意识地用空白挤出线状形体,构成竖构图中的横向趋势,层层推开,形成苍秀雅逸的高远意境,画面上几乎所有构成因素都和对比有关,都要注意它们的大小、长短、远近、高低、刚柔、动静、明暗、曲直的变化。
 

 
        造型艺术中的均衡,就是要利用不同分量的形体、色彩、结构等造型因素,在画面上达到力的平衡,以求得庄重、严谨、平和、完美的艺术效果。
  设色单纯柔和,对比含蓄。色彩的对比。色彩有冷暖、明暗之分,有动静、收放之别。一般地说,冷色比较静和收敛,暖色反之。
 
   全图以墨色为本,浓淡虚实,趣味横生,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背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象背景,一类是无象背景。所谓有象背景,是指主体以外的画面空间都由具体的物象组成。作为背景的物象可以是人、动植物,也可以是风景,它们在画面中与主体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象背景与有象背景正好相反,主体形象之外的画面空间没有具体的形象,或用颜色平涂,或全白全黑,或用笔触及其他抽象效果作为衬托。上述两种方法在创作实践中是可以灵活运用的。在一幅作品中,部分用有象背景、部分用无象背景来衬托主体形象,同样可以达到非常好的艺术效果。
 
  题款及印章的使用方式是灵活多变的,一般要了解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款式。款可分上款与下款。上款多写画的归属者,下款多为作者姓名和作画时间、地点等,两者合称双款。只题下款的也叫单款。题长篇大论的款识的叫长款。“款识”的“识”,指题目的说明部分,内容有考证、评论、赞咏、抒情、记事之类,体裁则散文、诗词等都可以。左上方空白处钤两方白文印,右下角钤压角章。总之,题款、印章进入画面之后,使烙画的经营位置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形式结构更富于变化、更趋于完整且更具有民族特色。
 
        2019年12月,吴世喜烙画作品在红杨镇所辖的西河古镇隆重展出,所展作品得到广大游客及书画名家的赞誉。
 
 

 
 

 
        以下作品皆为吴世喜辛勤创作,《龙腾盛世》、《笑迎天下客》、《马到成功》、《鹏程万里》、《水浒人物一百单八将》等栩栩如生,敬请欣赏!